這是一個一次次被提及,一次次讓人沉痛的話題——食品安全。聽說過很多關于食品的不堪,依然很難相信危機就在身邊,這恐怕是很多人的慣常認知。當舌尖上的誘惑,漸行漸遠,誰能料想,“民以食為天”的樸素訴求,也會如此的艱難。觸目驚心過后的惶恐,終歸還是抵不過現(xiàn)實的不堪——沒有誰可以在食品安全闕如中獨善其身。
回歸到諸種不堪的細節(jié)中,大而化之下的食品安全沉痛,會因此變得更真切。我們驚訝地看到,超市工作人員在更換保質期標簽時的“淡定和從容”,而發(fā)生在生鮮區(qū)域的關于“死蝦與醉蝦”的對話,更像是一出大大的黑色幽默,那只用來洗鍋的拖把,所攪渾的更是人性的本真和善意。很想努力心平氣和地問一句:在每一個舉手投足間,真的就沒有哪怕一絲的不安和自責嗎?是制度下的機械化?還是機械化中的迷失呢?
苛法重典、嚴厲監(jiān)管、制度建設等等,這是我們在每一次遭遇食品安全危機時的疾呼,在市場規(guī)制尚不完善,以法治和監(jiān)管扼制逐利沖動下的肆無忌憚,當然是值得倚重的路徑依賴。不過,從更讓人沉痛的細節(jié)內容來看,制度以及律法上的“大補小補”,或許也只能是形而上的建設,從個體的失守來看,重建某種能夠得到堅守的信仰,是更為迫切的,比如對法治的信仰,比如對良知的信仰?;貧w到現(xiàn)實來看,如果缺乏對制度以及良知的信仰,再完備的法律都可能成為繞指柔。
于此而言,相較于律法的建設完備,我更看好食品安全中的倫理對話。只有當“沒有誰可以在食品安全闕如中獨善其身”,成為一個廣泛的倫理認知,制度建設的力量才能得到更深刻的顯現(xiàn)。正如有論者所言,道德倫理可能是不靠譜的,但道德倫理有時又是最靠譜的。如果我們連道德倫理都不要了,還能指望什么完成社會內心的自我救贖。
當然,道德倫理的重建,并非站在道德高地之上的自說自話,同樣需要公權與法律秉持一種嚴峻的姿態(tài)。